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,隨著科學技術革命的興起,隨著新科學技術在生產中的應用,一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生產自動化現象,例如,出現了由人遙控的自動化機器體系、機械手、機器人等。自動化機器體系和機器人的出現,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人的體力勞動,甚至是部分腦力勞動,它們能夠代替工人在高溫、易爆、劇毒、具有腐蝕性和放射性的環境中不知疲勞、不發牢騷地每天工作24小時,并且成本每小時只相當于雇傭工人的■左右,從而為資本家帶來了大量的剩余價值。
西方一些資產階級學者如美國社會學家托夫勒、奈斯比特等認為,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到70年代中期,科學技術的進步主要是以工業生產的大型化、標準化和自動化為中心的;70年代中期以后,科學技術的進步則轉向以信息化為中心,人類社會進入了以電腦為主的信息社會、知識社會。